□ 记者 李彦伶
“陕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省大部分珍稀剧种已经失传,解放初期的四五十种地方戏曲,到目前仅剩26个剧种。”11月5日,谈及陕西地方戏剧保护话题,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会长秦岩深感惋惜。
“演出市场不景气、观众流失、传统戏曲传播途径受限……”秦岩表示,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目前传统戏曲受到冷落,只有尽快抢救,才能让地方戏曲在传承中焕发活力。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秦岩十分关注我省文化事业发展。自2018年以来,他先后向省民革提交了《陕西濒危地方传统戏剧的发展和保护》《“陕西地方戏曲文化与旅游联姻”的建议》《关于建立“陕西省地方戏曲博物馆”》《关于“抢救性摄录戏曲老艺人谈史说艺”》等十余件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
“戏曲是综合性表演艺术,仅有剧本、唱腔音乐或表演录像,是不能让继承者完全展现出来的,还需要老艺术家们口传心授的‘史与艺’等,这也是构成传承一个剧种、一个曲目的重要元素。”秦岩直言,记录和留存陕西特色剧种的经典剧目,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全面掌握我省戏曲老艺人的现状,秦岩通过走访发现,这些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老戏曲人,见证了陕西地方戏曲自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变化,但他们几乎都不会使用电脑、录音、录像设备,使得个人手中一大批记载地方戏曲艺术的文献、史料都没能及时得以保存。
“随着这些老艺人遗忘、生病或离世,大批手稿、笔记、史料、相片等将无法再利用。因此,进行抢救性摄录,无疑是一场‘与生命赛跑’的大事。”秦岩说,绝大多数戏曲老艺人除了舞台表演影像外,几乎没有自己的回忆录、出版物或“谈史说艺”的音视频。
秦岩认为,抢救一出戏非一人所能实现,但抢救濒临失传的老剧本,给陕西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可以的。
秉承这一信念,秦岩历时三年,硬是一页一出地将戏剧艺术家王筠蘅、王熙苹的手稿,逐字逐句进行分辨、打印,最终修订完成25万余字、近30出戏的《辑录》书稿。这其中包括至今已无人会演的荀派名剧《埋香幻》(《埋香还香》)、黄派秘本《春秋配》,已失传剧目《父子忠烈》《甘罗拜相》《临江会》和《评雪辨踪》等一大批弘扬正气,彰显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优秀传统剧目。
秦岩建议,应把抢救性挖掘、保护、记录、留存陕西老戏曲人的数字影像作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一项常态化工作。“除政府部门,还应鼓励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专业社会组织共同发力,积极参与这项功在千秋的‘抢救性’工程。”
秦岩还建议,还应通过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电台等平台,对地方戏曲的历史、艺术魅力与发展情况及台前幕后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进行快捷、有效的传播和宣传,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创造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