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蒋维博 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上映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再次感动国人。为寻访健在志愿军老兵,重温历史,致敬“最可爱的人”,10月17日,记者循着线索来到铜川市耐火材料厂附近一居民小区,采访了志愿军老兵岑志,听他讲述在朝作战的经历。
1947年入伍参加革命 “1947年5月,我参加了家乡河北魏县县大队,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我已经是区小分队的民兵了。”今年92岁高龄的岑志,头发和眉毛皆已花白,除了听力稍差外,精神尚好,思维清晰,回忆起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仍能记得许多细节。
据岑志回忆,1948年末,他所在的地方队伍在河南安阳进行了整编,旋即参加了淮海战役,在今天新乡市辉县一线布防阻击敌人。敌人因长时间被围困,逃窜至道口一带抢粮,他们趁机打了一场歼灭战,取得了淮海战场上新乡战斗的胜利。
全国解放前夕,岑志随部队北上,并被派往刚刚成立的沈阳高炮学校学习。岑志说,那时的高炮都是刚从苏联运回来的八五炮,对于这些重型装备,部队视为“宝贝疙瘩”,他们也是倍加爱护,学习也十分认真刻苦。
毕业后,他们连人带炮调防北京,负责拱卫首都的安全,高炮就架设在崇武门的城墙上。“这一年刚好赶上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阅兵,我们部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检阅,心中无比自豪。”岑志说,这是他一生的荣耀。
在朝鲜战场押送弹药油料 据岑志介绍,1951年秋,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开赴丹东,几天后入朝作战。在此期间,他被调往高炮512团,该团负责扼守平壤战略要地,保护两条江和两座大桥的安全。当时,他担任机关直属救护排排长,主要负责全团弹药、油料等补给品的押运工作。
“相比前线战士,这个任务不是很艰苦,但也比较危险,常常会遭遇敌人袭击。”岑志说,当时的运输车辆多是装载量较小的嘎斯汽车,白天常有敌机侦察,他们只好昼伏夜行,即使晚上也不敢开车灯,一旦开灯,敌机就会用机枪扫射,这时就得立刻熄灯,但车不能停,摸黑在朝鲜稻田间狭窄的土路上缓慢向前开。最惊险的一次,敌机扫射过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被打烂了,庆幸的是只受了点轻伤。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岑志随部队凯旋回国。此后部队为培养年轻干部,多次派他赴南昌、上海等地军事院校深造学习。通过在人民军队中的淬炼成长和不断加强文化、政治、军事理论学习,在军队的大熔炉里,岑志也从一个文盲变成了较早拥有中专学历的技术人才。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1975年,岑志从部队转业来到铜川。
“转业命令下达后,我们一家人拿着放大镜在地图上找,那时候根本不知道铜川是啥地方。”岑志的大儿子岑玉龙说,父亲转业时他20岁,他至今还能记得当时一家老小十来口人,家里负担特别重,父亲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一个人来到铜川工作。后来,为了照顾父亲的生活,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来到铜川定居。
据介绍,岑志来铜川后,最初是在市农林水电局担任副局长,但时间不长,他就主动申请到专业对口的人防办工作。后来又根据地方企业发展需要,主动到市耐火材料厂从事管理工作,直到1991年光荣离休。
岑玉龙告诉记者,父亲在战争年代舍生忘死、奋勇向前,在和平时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偶尔他们在工作上需要父亲帮忙时,父亲不但不支持,反而批评教育他们,父亲常说“要自强自立,不要嫌这个工作不好那个待遇不好,我一个村出来的几十个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上,他们讲什么待遇了”。
在简陋的居室里,岑志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多年来获得的军功章和证书,铺了满满半床,有“华北解放纪念”“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等数十枚奖章,其中尤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光荣在党50年”两枚奖章耀眼夺目。
岑志说,细算起来,到今年他已光荣在党73年了。作为一名曾经的高炮部队指战员,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党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这是他一生不变的信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