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传好“接力棒”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 —汉中市政协五届三十一次常委会议侧记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10月14日,汉中市政协召开五届三十一次常委会议,围绕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专题协商,与会政协委员和基层代表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筑牢医保防线等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以来,汉中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出台了《汉中市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处置工作实施办法》,制定了《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流程图》和《监测对象“一户一档”》,建立了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搭建了“汉中市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平台”。汉中市副市长李芳介绍说,全市组建了2.76万名网格员监测队伍,通过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对全市2686户7901人脱贫不稳定户、2804户7783人边缘易致贫户和896户2649人突发困难严重户进行综合分析、跟踪帮扶、防止返贫。目前,已累计反馈疑似风险数据100批次5.5万条,新识别纳入“三类人群”1375户4022人。
  汉中市政协委员、西乡县政协主席朱小平在调研中发现,汉中市乡村仍存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作用发挥合力不强、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失衡等问题。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而人才振兴是关键。”朱小平建议,要立足本土,强化人才培育,持续实施好“千人本土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本土人才教育培训,从乡村人才队伍中择优选才,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归创业;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工作合力,进一步激发乡村人才振兴。
  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市博物馆宣教科科长王雅茜认为,乡村振兴核心在于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在市乡村振兴整体布局中,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其中,保护好乡土文化。”王雅茜建议,对有价值的古村落、旧宅名居、农业遗迹等要尽可能保留,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考核机制。要注重农村人口的文化参与意识,扶持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性,大力支持民间文艺骨干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乡村文艺作品,建立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基金,做好非遗文化研究、传承、开发、利用。
  西乡县城南街道办五丰社区一手抓集体经济,一手抓共同致富。去年,五丰园区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实现税收430余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3万元,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47万元。
  五丰社区党总支书记胡胜银介绍,社区按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盘活资源、投资入股、自主经营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入园企业已达32户,为居民提供560多个就业岗位。
  胡胜银建议,加强班子建设,选用懂经济、懂技术、有能力、有闯劲的人进村级班子,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镇村考核,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增加有机挂钩机制。鼓励村集体通过挖掘村级各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村级存量资产及资源,实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坚持改革,推进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共同富裕。
  个人参保缴费标准逐年上涨。其中,个人缴费每年上涨30元以上,今年达到个人缴费320元。“目标群体缴费压力显现,加之医保扶贫政策调整收窄,看病就医费用逐年上涨,农村低收入群体看病就医支出压力依然很大。”汉中市政协委员、市医保局局长宋毅说。
  宋毅建议,要建好机制,加强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和医疗设施建设,注意医保扶贫倾斜政策的平稳过渡,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慢病大病户等重点群体日常监测预警,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而提高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两山银行”是借鉴了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对闲置生态资源资产进行管理运营的平台。它开辟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8月15日,陕西省首家“两山银行”在汉中市留坝县正式揭牌成立。“留坝县作为全市‘两山银行’试点县,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和运营,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运营机制尚不健全、资源资产摸底和利用存在短板、社会对‘两山银行’了解较少等问题。”汉中市政协委员、留坝县政协主席王义频说。
  为推动“两山银行”建设,打通资源转化通道,构建转化机制,王义频建议,加快构建生态资源“调查、评估、管控、流转、储备、策划、提升、开发、监管”全过程工作机制,进一步摸清资源资产,形成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目录清单,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资产收储制度,通过资源包装、项目策划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两山银行”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