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抓住“牛鼻子”鼓足“钱袋子”提升百姓获得感
——省政协常委会聚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言献策
  □ 记者 唐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高品质生活”成为高频关注“热词”。“高品质生活”的“高”来源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高水平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质”来源于解决人民关心的难点、热点、痛点问题的高质量突破。因此,创造“更美好”层面的“高品质生活”,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考卷。
  收入乃民生之源,是高品质生活的坚实保障。9月28日至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高品质生活”积极建言献策。
  以经济发展带动居民增收
  在经济发展的“大盘”中,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钱袋子”鼓不鼓。
  收入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20年以来,我省下大气力抓群众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8%和15.1%。
  “从全省情况看,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但放眼全国,我们的收入水平还是偏低,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姜长智表示,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去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稳就业面临更大的考验。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
  姜长智认为,增加年轻人就业,就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尤其是本地民营经济发展,出台应急措施、政策等,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使其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4位。“经济在发展,收入却偏低,收入不平衡等问题客观存在,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含金量低。”省政协常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一级巡视员王宏斌说,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GDP,而是要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能过上好日子。
  “陕西在全国科创板排名第11位,这与科技大省地位不符。”王宏斌认为,要推动企业上市,全力支持企业主体成长壮大,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居民增收。要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资本市场,重视创新创业型企业发展,坚持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推动“双百工程”落地实施。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必由路径,而高品质生活可以进一步刺激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良性循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平魁在代表省民建发言时建议,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抓手,在全省大力孵化、引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同时鼓励有潜力的省内非公企业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省政协常委、宝鸡市副市长李瑛建议,应探索龙头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以产业富民打牢增收基础
  分析当前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的原因,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李颖科认为,主要是县域经济不强、产业发展滞后和优势特色不显。
  强大的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居民增收的主要支点,而发展特色产业则是促进群众增收的一大实招。李颖科为此建议,要解放思想,提高以农民为主体人群的产业发展意识,因地制宜抓好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将资源变产业,“要进一步延伸农副产品、经济作物的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据统计,我省79.8%的国土面积、55.2%的常住人口、40.8%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然而,由于县域综合实力不强,对群众增收作用的发挥并不充分。
  咸阳市政协副主席杨美乐认为,我省县域发展面临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薄弱、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不够优化等难题。他建议,按照市域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壁垒,制定优势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促进县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小而全”为“小而精”,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和比较优势。
  工业结构以能源化工为主,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对居民增收贡献不明显等,也成为委员们在分组讨论中关注的话题。
  委员们建议,要围绕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优势产业,做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完善链条、集群发展等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扩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集约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升级,发挥服务业在群众增收中的主渠道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高发展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的内生动力。
  以改革创新提升增收质效
  实现高品质生活,一方面要让老百姓手里的钱多起来,另一方面还要让老百姓少花钱。
  省政协常委、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学川说,当前,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在全国仅排第27位,稳步增收面临巨大挑战。他建议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多方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保障农民集体资产利益。
  省政协委员、省农工党秘书长刘勤州建议,要对标全国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的平均水平,通过建立完善工资性收入可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实现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不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利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为提升居民增收质效,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两步走”的居民增收工作思路。一方面是立足当前,5月份出台了《2021年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十条措施》;另一方面是着眼长远,日前省政府常委会议、省委常委会议已审议通过了《“十四五”促进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的意见》,并将印发实施。
  这些富民举措,让与会委员感慨道:“省委、省政府下大气力解决居民收入偏低问题的决心之大!”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牢牢抓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个‘牛鼻子’,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委员们建议,要继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推出一批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小切口”民生改革事项,让老百姓把能省的钱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