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来昌荣 通讯员 李铁梅
近年来,紫阳县政协着眼于建设学习型组织,以手机“微信”群为载体,充分发挥微信方便、快捷的优势和特点,让委员们参与其中,随时随地学,活学活用,把“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落到实处,达到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学习效果,通过持续不断地充电学习,强化委员责任担当,促进委员履职尽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紫阳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从线下难集中,到线上“随时见”,紫阳县政协考虑到180名委员平时工作繁忙、工作地点分散等因素,通过创建“微信”群,将委员们“召集”在一起,促进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网上指尖“委员大课堂”,将线下集中学习搬上“网络平台”,打通了理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来不了”“人不齐”“学不久”问题。把以往传统学习方式演变成现在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自由支配灵活学习的方式;把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把工作时间学习和业余时间学习相结合,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把学习作为委员促进工作、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从送资料上门,到指上“一点通”,一条条信息通过指尖汇聚在手机屏幕里,委员们虽没有面对面交流,却心贴心互动。农业界委员、县山野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其书在读了群里推送的《重磅!农业农村部通知:印发《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一文后产生浓厚兴趣。他思考:“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产业怎么发展?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申报哪些产业项目可以得到扶持?在认真学习了“纵向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横向拓展农业功能价值”论述后,他从“农产品初加工项目”中找到了国家重点扶持的答案。
“以前想抽时间学习,结果大量时间耗费在了找资料上,现在政协委员群里随时都可以获得农业方面的政策和知识,既方便又能互动交流,还能得到群里的‘高人’指点。”周其书说,自己的公司从2016年成立至今,发展最具地方特色的香椿、阳荷姜种植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现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加工生产香椿调味酱400万瓶,销售产值达到5000万元,2020年底实现户均产业增收3000余元,人均年收入1.5万余元,解决季节性用工2000人次,带动1100余农户致富。通过学习掌握了乡村产业政策,周其书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打算五年内扩大香椿基地2万亩、阳荷姜5000亩,建示范基地覆盖17个镇,实现年利润3000万元,带动1万户农户增加收入。
从问题一人想,到集体“建诤言”,“微信”群的创建,较好地解决了委员们工作学习上的矛盾,委员可以在全天候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学习,使学习可以24小时“亲密”“微距”进行,打破了集中学习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实现了委员学习常态化。如今,微信群已被委员们誉为“24小时不下课的微课堂”,全体委员参与,不仅选题“准”、形式“活”,而且效果“实”。5年来,通过微信群分享原汁原味学讲话、学战略、学政策、学党史等理论文章1500余篇,交流发言200余人次;组织各界别、联络组、部分委员参与调研视察活动100余场,参与撰写调研报告50余篇,其中参与调研的《关于对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初稿)的建议》凝聚了每个委员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提出15类32条意见建议,报告形成后得到县委书记惠军民高度重视,以文件形式转发各镇各部门,并作出批示:此建议很好,请县委、县发改局及各专项规划部门参考吸纳、调整完善,把“十四五”规划谋划得更准更细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