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陕西如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新格局?
——省政协“推动陕西能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界别协商座谈会综述
  □ 记者 李荣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陕西是能源大省,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陕西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如何实现能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7月22日,围绕“推动陕西能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主题,省政协人资环委联合省民建召开界别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研讨,积极建言献策。
  逐步推动能化产业减碳发展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203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将达60.61亿吨,碳排放达峰值是121亿吨。
  “双碳”目标下,陕西能化产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李忠民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应对碳达峰十年行动计划,合理确定全省各市和各行业碳达峰下的煤排放量,可按照GDP占比对各地市碳排放量进行分配,逐步推动我省能化产业减碳发展。
  “目前我省能化产业高端化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较少。”省民建认为,我省以煤炭转化为主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以火电为支撑的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省民建建议,应积极优化能化产业结构,严控“两高”能化产业项目,通过淘汰落后、减少能源消费总量,推进能化产业全链条、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能化产业技术提升,能化产品终端化、精细化、差异化、绿色化发展。
  2019年,我省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13478.06万吨标准煤,其中,煤品消费占比为72.7%,高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
  “煤炭是我省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控制煤炭消费是完成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工业处处长张虹在讨论时说。
  张虹建议,调控高耗能产业发展,控制单耗水平高的行业,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新动能行业,控制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用绿色产业构建陕西低碳经济新格局。
  针对部分行业碳排放将通过电能替代等方式转移到电力行业问题,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琼仁认为,我省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不可“一刀切”,要综合考虑不同行业性质、产业链位置、减碳难度等因素,规划好涉及民生的火电、集中供热项目以及需求大的能源化工项目,统筹煤电发展。
   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
  省政协常委、省民建副主委张亚平说,目前我省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较低,仅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30.6%,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规模偏小,并网消纳能力不足,与“双碳”战略目标有较大差距。
  张亚平建议,尽快出台我省能源产业转型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光伏、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及储能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谋划设立省级新能源及储能产业专项资金、发展基金,加快我省光伏、风电、氢能产业新技术产能布局,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新能源与化石能源产业的合理匹配。
  赵琼仁建议,我省在落实“双碳”目标中,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布局,积极参与储能、氢能研究,不断优化电源结构,适当增加火电机组电源支撑点,以增强极端情况下电网抗风险能力,推动新能源配套建设储能装置。
  如何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与发展空间?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西北区域总部副经理范沙浪建议,我省在不大量增加煤炭消耗指标的情况下,要减少能耗高、附加值低的产品,集中资源发展高端精细化产品。同时,要淘汰落后产能,探索清洁生产、绿色节能、差异化高端化路线,加快推进我省能化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省发改委能源局产业发展处一级主任科员庄怀斌表示,我省要加快陕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大关中地热能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制氢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氢气储运加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碳市场不仅控制排放总量,还会通过碳定价促进低碳转型。
  省民建在调研中了解到,在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中,我省能源管理市场化机制还不够健全,利用市场化、专业化机构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发展工作还有待加强。
  省民建建议,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积极融入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推进多元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市场对能源生产、供给和消费的调控能力,助推能化产业向绿色、高效、低碳转型发展。
  “陕西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产业基地,更需要国家绿色政策激励。”李忠民建议,我省应积极建立碳交易市场,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推进全省市县山、水、湖、林、草等碳资产的核算、管理和确权登记;建立全省碳金融服务方式和投融资风险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