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今年省政协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并划出重点,要求从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深化“两链”融合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明确思路、部署任务。
如何盘活科技资源优势,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升发展质量和整体效能?6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围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会上,不少颇具战略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直指破除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
当前,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抓手。对陕西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堵点”“痛点”亟待疏通和破除。
怎样避免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促进科技成果本地“开花”?省九三学社建议,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快科技经纪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此外,还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构建体现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得到相应回报。
针对校企、校地之间科技信息不对称“盲点”,省政协委员、浐灞管委会副主任谢慧莹建议,应从多主体、全链条、全要素层面构建高校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制度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技术市场格局,做大做强“产学研用”协同高地,打破传统模式下高校科技活动的“孤岛现象”,支持高校技术专家参与企业创新研发,实现高校科技与地方产业的无缝对接。
省工商联则从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角度出谋划策,建议要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报告考核制度,集聚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创新;完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对企业上一年度新增研发投入后补助奖励;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降低研发费用归集难度,确保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技术开发和转让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落实到位。
今年3月底,我省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根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我省将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省民革认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成立,是陕西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实现可持续、跨越性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为更快更好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省民革建议,要突出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加速高新技术企业的衍生和集聚,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创新容错机制,完善科研经费追踪和评估体系,不断提高经费利用率,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创新生态。
“‘两链’融合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省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崔亚丽指出,目前,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四缺”短板。“主要表现在缺专业园区、缺持续性投入、缺领军人才、缺优惠政策和长效推进机制。”
对标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图景,崔亚丽建议,应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布局关键时刻,借鉴先进经验,加强“苏陕协作”,进一步明确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突出问题导向,推进“点状突破”“链式创新”,构建嵌入式、耦合式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同时,聚焦生物大分子药物、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及原料、高端保健品等领域,成立两地高校和企业组成的“苏陕协作”生命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强化临床研究转化与医企协同,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
“陕西是全国重点布局的高技术产业密集区之一,逐步形成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为全省经济发展集聚了创新活力。”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工业处处长张虹建议,“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要使陕西高技术制造业继续“突飞猛进”,还应坚持链式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向两端延伸,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大力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做底气、以品质创品牌、以宣传增优势,充分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有效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释放发展潜力,不断壮大高技术骨干企业“后备军”,筑牢增长基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