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用传统文化占领美育教育主阵地
——委员建议支持和鼓励发展民族器乐
  □ 记者 李荣
  再过一个月,西安市中小学校将迎来暑假。这几天,西安市民魏欢正忙着为7岁的女儿挑选暑期兴趣班。
  “孩子现在的年龄正适宜学习音乐,想给娃报个钢琴班,但考虑到钢琴太大占地方,加上孩子也不喜欢,就选择了小提琴。”魏欢说,原本想让孩子学习古筝,但身边许多孩子都在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更多是考虑将来可以考级加分。
  学会一门乐器是许多家长为孩子制定的“小目标”,省政协委员、西安府州红品牌营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二慧也不例外。他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因为他自己对民乐感兴趣,所以他给孩子选择了二胡。
  “我身边也有很多孩子在学西洋乐器,以钢琴、小提琴为主,很少有学生和家长选择传统的民族器乐。”刘二慧说,现在很多人对民族器乐缺乏兴趣,觉得学西洋乐器“高雅”。
  安康市安康中学登云提案小组的学生曾做过一组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仅有8.5%的人会经常性选择欣赏传统民乐,77.4%的人认为民乐普及度一般,89.2%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西洋乐器更多,而身边学习西洋乐器的人占到67.5%。
  今年省两会上,刘二慧在关于支持和鼓励发展民族器乐的提案中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文化部门要牵头邀请民乐专家、教师和民乐爱好者共同参与制定当地民乐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规划;财政、住建等部门要为当地公共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地,扶持民乐发展;教育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开设民族乐器课程作出具体要求,加强民族音乐教师培训;学校要引导低年级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初高中要在校内开设民族乐器课程、开展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民乐社团,学习民族乐器。
  刘二慧表示,还要鼓励地方民乐爱好者成立民乐乐团,确保有固定场所开展演出;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民乐,喜欢上民乐,让民乐重回大众生活。
  民族器乐是传统民族音乐中的瑰宝。近年来,我省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特别是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目前,全省共有19所高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43所中小学被认定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秦腔、剪纸、武术、古琴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美育课程开设中,我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开足开齐美育课程的刚性要求。”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副处长韩烨说。
  2016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秦腔等地方戏曲、剪纸、腰鼓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影视和秦腔、腰鼓等体现陕西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块,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和加强美育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韩烨说,在中小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省教育部门积极倡导学生多学多练多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曲目。教育部每三年一届的全国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也明确要求各地各校选择合唱、演奏等曲目时,要尽量选取中国曲目,体现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我们每年在安排高雅艺术进校园时,都会加大地方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器乐专场演出的比重,目前,民族器乐专场演出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约占30%。”韩烨说,通过民族器乐学习和展示,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陶,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了解学习民族乐器。
  韩烨表示,下一步,省教育厅还将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不断加大民族、传统、红色革命等艺术元素的比重,确保每位美育教师每五年参加至少360学时的培训;继续协调宣传、文旅等部门,加大对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协调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同时,督促学校成立美育管理机构,设立美育专项经费,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他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美育课程和活动,保障学校美育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