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西安市民胡女士近来有些担忧: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总是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还沉迷于某款热门移动端网游,家长“软硬兼施”却无济于事。
当前,短视频APP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各大年龄层的手机必备应用。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有短视频用户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其中有不少是青少年。一项针对1974名受访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视频内容。
为推进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2019年3月,由国家网信办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约束。而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于今年3月30日发布的《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显示,被测APP中没有一款达到未成年人保护程度高的层级;半数被测APP存在鼓励、引诱用户打赏的情况,且缺乏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退款机制。
“‘青少年模式’本应像防火墙一样,加强对未成年网络用户的保护,但由于没有强制推行,易使一些平台徒有形式。”民盟陕西省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新丝路电子商务研究院理事长张欣指出,部分短视频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推送信息不适用“青少年模式”,此外,还存在用户身份难以确认、反复输入密码便可延长使用时间等漏洞,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形同虚设。
2019年10月,11岁女孩小陈拿着银行卡打赏抖音主播购买游戏装备,仅仅10天刷出了13.9万元的礼物;去年7月,河北李先生发现卡里的钱无故变少,打开手机才发现孩子沉迷手游,通过抖音一直给主播打赏,玩了将近20次游戏,刷掉2万多块钱……这些非理性消费导致的损失,虽经多方努力得以返还,但只能是事后补救,要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还需社会各方有效引导和应对。
对此,省政协委员李俞兵建议,应加强学校宣传阵地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网络技能培训,提高其媒介素养和能力,组织编写媒介素养校本教材,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抖音等网络媒体的优势与问题,强化网络伦理道德、网络法规等内容的教育,并逐步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体系。
“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平时更应对孩子投入更多关注,找到科学有效的沟通方法,提高网络防范意识,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张欣同时建议,短视频平台公司应严格遵守2019年11月1日实施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数字识别技术,修补“青少年模式”登录验证漏洞,加快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协助家长引导、控制未成年人直播软件使用和打赏行为,以“科技向善”为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跟着短视频学习门口贴胶带导致弟弟摔伤,模仿网红视频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致使酒精灯爆炸……青少年盲目模仿短视频,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如何防范?张欣认为,短视频平台应制定未成年人审核标准及应急机制,成立未成年人内容评级团队,实行24小时轮班制,筛选推送内容。同时,建立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根据后台内容分类、过滤不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