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省政协“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题调研报道
以更优质服务全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
  □ 记者 李荣
  稳外贸稳外资,是落实“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4月20日至23日,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贺书田带领部分委员、专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议题在铜川、延安开展专题调研。
  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处于铜川的南大门,总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因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配套设施完善,吸引了大批知名企业落地。
  园区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静介绍,园区依托华能照金电厂,供电、供热、工业蒸汽、工业制冷均可享受全省最优惠的价格。园区也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列为国家第一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园区。
  在产业园区,由旅日侨商隽培军领投的隽美经纬电子科技项目,总投资67亿元,占地359亩,专业研发制造各种超高精密柔性电路板及电子元器件模块集成,产品涵盖新能源、物(车)联网、5G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公司60%以上产品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在项目现场,公司董事长隽培军指着一块COP薄膜说,公司突破传统工艺,用全加成法形成一种超精细线路,可以做到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广泛运用于5G通信等领域,是全球首家研制成功这种超精细线路的企业。
  “受疫情影响大吗”“目前销售情况怎么样”……看着展厅内的产品,随同调研的委员们不时询问着企业产品功能、应用范围和产品研发遇到的问题等情况。
  铜川新材料产业园是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板块。近年来,园区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制约瓶颈,加速产业转型步伐,先后引进了华能集团、中航集团、澳威激光等一批行业龙头和尖端科技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电子集成、新能源材料、装配式建筑等多样化、集群化产业发展格局。
  2020年,铜川市完成外贸进出口额6.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82%,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今年一季度,铜川进出口完成3.54亿元,同比增长139.6%,高于全省12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
  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疫情持续扩散,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一大批外贸外资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省政协常委吴志红建议,铜川要延伸产业链发展,着力国际贸易培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地方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和座谈交流,委员们了解到,铜川作为国家级资源型转型城市,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区位优势等都不突出,虽然一直在努力招商引资,但入驻外资、合资型产业项目发展难度仍然很大。
  调研组成员、省发改委三级调研员赵养泉建议,要重视平台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和贸易通道优势,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谋划适合铜川发展的外资项目,同时,也要重视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调研中,贺书田希望铜川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好稳外资稳外贸工作,加快推进铜川高质量转型发展。
  在革命圣地延安,委员们先后深入延安制药有限公司、台湾顶津饮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实地察看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谈。
  延安市宝塔区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先进膜材料研发、特种分离膜技术应用和水务投资运营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2018年9月,为支持延安产业发展,三达膜从厦门迁到宝塔山下,2019年5月实现投产。
  项目自落地延安以来,已经建成投产了年产100万支纳滤芯生产车间、年产300套三达膜箱及中水回用设备车间。2019年11月,三达膜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陕西第三家、延安市首家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污水经过膜技术处理后,可以达到排放或回收利用标准。”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委员们对膜技术处理污水项目有了深入了解。
  省政协委员艾耀先说,膜技术处理污水是今后污水处理发展的趋势,对企业来说能够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推广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延安市共有外贸企业152家。2020年,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21家。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3.01%,完成省考指标任务的103%。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不断深化,延安市工业发展在质上有了新突破、量上有了新提升,但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外贸产品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小,加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支撑弱,尚未形成相互协同、彼此联动、互利共生的工业创新生态体系。
  省政协委员王亚莉建议,要发挥服务企业人才专班、专项基金扶持等作用,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企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
  调研组成员、西安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廖建荣建议,要加强招商引资和本地企业培育,强化园区经济带动效应,加强交流合作,支持重点产业和企业走出去。
  “延安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很好,在疫情期间超额完成省考任务,成绩来之不易。”贺书田建议,延安还要在继续做好扩大对外开放、打造更适宜外资外贸企业生存环境的土壤等问题上多做文章,创新求变,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和领域,不断培育外资外贸增长新动能,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