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江
大凡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一定都不曾忘记,那坐在街头小马扎上,静静阅读小人书的甜蜜时光。对于我而言,那时进城最高兴的事情,最值得憧憬的事情,莫过于能够在小人书摊子前一坐一天。摊主悠闲地摇着芭蕉扇,目光慈祥地注视着这些“蹭读”的孩子,从不表现出一丁点的厌烦和鄙夷,相反,小城的岁月就在这样的闲适中悄悄流走了,给今天回忆的人们留下梦一样斑斓的生活图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电子书和网络浏览成了新的阅读形式。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网络化阅读以其低成本、海量信息,以及快速传播等特点,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电子设备的迅速普及,便携式、互动化的优越性,使得随时随地的碎片化阅读成为可能。仿如在浩瀚无垠的星空里,因为新媒体的到来,赋予了我们又一双明澈的眼睛,让我们穿透岁月的层层云雾,惊喜地发现信息大爆炸的到来。
我们毋庸讳言,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电子读物和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快节奏、快餐化的文化消费正在占领我们的生活。然而,越是在沙漠里越能感受到绿茵的宝贵,越是快节奏更加怀念慢生活的珍稀。对从前慢的怜惜,代表了今天很大一部分人群内心里曾经疼痛过的记忆。其实,又何尝不是对往日纸质书阅读时代的怀念。
对我自己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去图书馆和书店看书买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有两件事情却让我至今难忘,从而让我从日益物欲化的心路变迁中,寻见新的精神亮光。
一件事是十多年前所有过来人都记忆犹新的那场非典。人与人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隔绝在小小的斗室里,渴望交流成为所有人的心声。我记得自己迅速做出的第一选择,除了抢购生活必需品外,在网上一下子下了平生最大的购书单,几乎买了这辈子想看的所有经典书籍。在那些封闭的日子里,一个人独守陋室,与我相伴的只有那些透着墨香的一本本书。《荆棘鸟》《百年孤独》《飘》《红楼梦》《挪威的森林》《时间简史》……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格外清新的世界,每一本书都是一曲安详静谧的乐章。非典过后,当重新回到喧嚣依旧的节奏时,我突然意识到,生命是如此不能承受之轻,每一个人内心里都永远怀揣着一份对精致生活的渴望,慢阅读、精品阅读反而成为快时代的稀缺品。这既是一种文化与心灵的通道,更代表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
另一件事是十多年前我独自远赴英伦,在英格兰中部小城纽卡斯尔求学。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加之语言沟通的不便、生活习俗的差异,孤独和寂寞就像荒草,长满了心中空落落的每一处所在。眼中所见都是一个个枯燥的字母,耳中所听都是一声声陌生的音律。周末有一次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溜达,随意走进一家街角古朴的书店,百无聊赖翻阅异国的图书时,偶然发现一本外文版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那一刻,就像寂寞的荒原里突然长出了一株青翠欲滴的水生植物,那份惊喜无以言表。我不假思索买了下来,随后很长一段时光,这本书在床头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孤独的夜晚和寂寞困苦的时光。回国后,当我走进城市街头,那些哪怕是小小的书屋,我都有了一份别样的感受。无论身在哪儿,只有文字可以传承个人精神的归属,只有阅读才能唤醒我们心灵深处最诚挚的情怀。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媒介如何跨越,作为有思想、有精神需求的人,总需要多样化的阅读,来充实生活、升华人生。快餐化、碎片化阅读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阻挡的技术洪流,也是快节奏、高效率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必然趋向,但慢节奏、精致化阅读,将始终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调味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纸质图书、传统阅读不会消亡,相反将会日益珍贵,为我们保留心灵旷野上最后一片绿洲。
而纸质书与电子书并存,快慢结合,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保鲜时光。岁月由此历久弥新,生活由此多姿多彩,人生由此悠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