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老龄产业中心主任黄石松、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员伍小兰发表《“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优化》认为——
加快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更替带来的需求新变化,也要充分考虑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健康治理模式变化,借鉴国际社会经验,不断提高老年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综合性和连续性。
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有一套科学、系统、全面、可量化的衡量指标。一是明确核心指标。核心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可以包括发展水平类、支撑能力类、发展效果类等指标,反映由政府主导或推动的工作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人力和物力基础、投入与产出情况以及群众评价和满意度等。二是细化补充性指标。补充性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地区差异性和个性化安排,反映不同时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比较。与此同时,要着力转变观念,在全社会树立主体性健康观。强化法律约束,使相关法律和制度更好地突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老年人及其家庭、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在树立主体性健康观中的责任;强化健康教育,引导公民主动提高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构建“自我管理﹢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老年健康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