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注入政协智慧
——榆林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大会发言侧记
  □ 记者 满淑涵 高三宝 许鹏
  芳菲四月,塞上驼城春光好。4月13日,榆林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5名委员围绕构建发展新格局、培育竞争新优势、夯实公共卫生基础、深化教育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等发展热点和民生关切建言资政,以真言良策为榆林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号准脉开好方。
  “十四五”开局,“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目标,被首次写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这意味着,榆林能源独大的发展方式亟待调整,培育发展非能化工产业迫在眉睫。”榆林市政协委员、榆林大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琨用一组数据佐证,“我们非能化工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份额由2016年的12.98%下降至2019年的9.38%,挤出效应严重,规模化、产业化、链条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另外,产业低端化问题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针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短板弱项,马玉琨建议,以顶层设计为驱动,推动产业布局链由分散式向规模化发展转变;以产业提质为驱动,推动产业发展链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以市场导向为驱动,推动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变。“用‘三个驱动’实现‘三个转变’,带动非能化工产业发展。”
  榆林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董志伟认为,当前,榆林及周边能化产业万亿级体量已经形成,千亿级规模的能化装备制造及服务业市场也相伴而生。“随着装备国产化、服务本地化时代到来,大型能化企业在榆配置产业链和供应链意愿强烈,装备制造再制造产业迎来良好机遇。”
  紧扣培育竞争新优势,董志伟建议,积极对接国内及国外先进制造科研平台,引进龙头企业技术资源,建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加速能化装备零部件进口替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
  突发新冠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考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日日夜夜,让榆林市政协委员、市中医院院长李和平思忖良多。他说,“十四五”期间,迫切需要从公共卫生的体系建设、服务管理、人才培养、应急救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夯实公共卫生基础,积极打造“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新模式。
  “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新模式具体什么样呢?李和平说,要以疾控系统、综合医院为重点,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建设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组建“大疾控”体系,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推行“公共卫生总师”制度,在疾控机构设立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岗位,优化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此外,还应打破医防分工和界线,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工作衔接联动、服务整合连续、人员柔性流动等协作管理机制,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李和平表示,这样可以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拓展信息报告渠道,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等能力。
  榆林市政协常委、佳县副县长王小萍带来了有关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考。她认为,推动榆林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打好改革“三张牌”:“布局建设”牌“、县管校聘”牌、“队伍建设”牌。
  “城区大班额、群众择校热、镇村学生少,这需要我们重点解决学校往哪儿建、建多少、怎么建的问题。”王小萍说,要根据教育现状和未来适龄学生数量变动趋势,建好建强“一县一高中一职中、一镇一小学一幼儿园”。
  同时,推行“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内确定试点县区,统筹匹配师资数量,推动教师余缺互补,按需合理流动,针对剩余教师存量建立“机动教师资源储备库”,在市县两级专设“教育编制周转池”,解决“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的情况。
  春暖添新绿,乡村振兴新画卷催人奋进。目前,榆林市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304个,实现“县有标杆、镇有示范”。
  “但我们要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内生动力不足,集体经济缺乏后劲,村庄规划不够科学。”榆林巿政协常委、市民进主委贺德飞举例说,“比如,全市农田水、电、路、灌溉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较小,且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
  贺德飞为此建议,立足全市乡村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现状,对现有村庄进行全面排查分类,以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大类型村庄为核心,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加大财政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村镇,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