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张涵博
基层稳则全局安。基层是社会治理重心所在。
根据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近日,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带领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省委政法委负责同志和部分政协委员就平安陕西建设工作,在商洛市柞水县、镇安县开展调研,其中基层社会治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引起了调研组关注。
两簿共管破解“人户分离”难题
走进柞水县下梁派出所嘉安社区警务室,桌上两个“红本本”吸引了调研组成员的目光。
这两个“红本本”,一个是大家熟悉的居民户口簿,另一个则是一本小册子。“这是我们柞水县公安局印制的居住簿。”柞水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刘丹枫介绍说,针对陕南移民搬迁和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出现的“人户分离”情况,柞水县实行居住簿和户口簿共管制度,以此化解服务和管理移民搬迁户遇到的难题。
据统计,目前柞水县9个镇办、28个移民搬迁点8109户29510人已全部办理了户口簿和居住簿,其中17955人为陕南移民搬迁群众,11555人为脱贫攻坚易地搬迁群众。
“居住地和原籍管理地‘两边管,两边都不管’现象时有发生,但怎么通过居住簿来明确种地、上学问题?”省政协常委、省民进专职副主委闵生华提出了萦绕在大家心头的疑问。
“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刘丹枫进一步介绍说,柞水把居住簿与户口簿权益等同看待,对拥有居住簿的群众在居住地同样可以同等享受常住人口居住、就业、上学、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权益,在原户籍所在村可以享受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和承包流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管理服务。
“你们的做法很好,做到了‘不留真空地带和交叉区域’。”杨冠军在听完介绍后表示。
柞水只是商洛推行居住簿制度的一个缩影。2019年5月9日,商洛市居住簿制度推进会在柞水召开。随后短短一个月,全市圆满完成了这项工作,化解了服务和管理移民搬迁户难题。
网格管理消除社区服务盲区
近年来,商洛市全力推动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各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牌子,随着四级综治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行,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走过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安置楼房,调研组来到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小区移民搬迁安置点综治中心。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安置点共有来自同步搬迁、工程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的1815户7832名群众,其中搬迁后新家与老家距离最远的有120公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花园社区综合考虑区域位置、楼栋分布、人口数量等因素,将小区划分为三个区九个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小区综治服务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并推选出网格长、理事长、片区长、小组长、楼栋长等“五长”。随着职能的明确、管理队伍的健全,每个“长”都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社区治理消除了盲区死角。
“网格化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应该继续推广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平魁对这一做法给予点赞。
如何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花园社区采用“五联推动”“五治融合”模式,在服务和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的“五联推动”,即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平安联创、问题联治、困难联帮;“五治融合”即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云盖寺镇党委书记蒋维杰笑着说,“前段时间许多居民提出想要一个小菜园,平时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我们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顺带解决了农具放置问题。”
调研组了解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普遍存在居民思想观念旧、消费意识淡问题。“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看似小事,实际上是涉及整个社会管理的大事。”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张新发为此建议,加大调研力度,出台具体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移民搬迁小区物业管理工作。
信息系统为优质服务群众赋能
“以前在外地务工的居民想要办事还要请假回来,现在想要办理居住证明、儿童入学证明等21项事务,在网站和手机上就能实现掌上办、随时办,大大方便了居民。”镇安县永乐街办新城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近年来,永乐街办新城社区探索“互联网+居民”服务模式,通过建设智慧新城信息系统,把服务“搬”到网上,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手机进入系统,就可以提交材料办理各类事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点击进入新城社区服务平台“我要办理”模块,劳动保障、卫生计生、民政事务、社会救助等多项便民服务都可以实现一键申请。在该用户中心后台,还设置有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工作室等服务模块。
“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组认为,智慧新城信息系统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创新了传统社区管理和居民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调研组同时指出,目前,尽管社区信息系统在全省的普及程度不断上升,但还要注意聚焦高频服务事项领域,及时完善网站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避免成为“形象工程”。要积极向群众宣传推广信息系统,让更多群众都能享受到它带来的便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