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书卷常开 书香常在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第二期委员读书活动分享记
  □ 首席记者 李荣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作为。2月18日,春节后上班首日,省政协机关办公大楼全体干部职工都以“满格电”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书香伴履职。在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乡村振兴读书群,委员们重归书卷,积极参加第二期委员读书活动。在本期领读人——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读书分享中,大家一起研读《图解中国农村改革40年》,畅抒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变。
  “读完这本书,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罗军说。
  197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历史标志,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这场前无古人的农村改革,不仅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饥饿,实现了温饱,还成就了中国奇迹,诠释了农村改革的“中国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罗军认为,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坚强领导,确保农村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制定了一系列“三农”政策,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制。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业产值成倍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同时,注重农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来自农业界的政协委员,罗军表示,要深入研读中央“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立足本职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书中对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省政协委员、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常勇说,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充足,但农业资源趋紧的状况日趋加剧,依靠新品种、新技术等增加农产品产量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自给面临着挑战。
  如何落实好藏粮于地,常勇认为,要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作物、畜禽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强化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掌握好我国农产品供需变化,保障农产品持续有效供应。
  “这是一本全面了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好书,也是查阅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资料宝库。”第二期读书活动启动后,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保军积极参与,结合读这本推荐书,对“三农”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12月10日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能实现粮食的‘十七连丰’,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科技工作者和粮食生产者的积极行动,得益于采取科学适宜的应变栽培技术,大力缓解了不利因素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张保军说,成绩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要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杜绝餐桌浪费。”
  “在党中央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我们学习和关注农业改革问题,正逢其时,意义非凡。”省政协常委、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亚平说,40多年来,农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国农业农村制度仍需要继续改革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土地依然是基础和最重要的载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离不开土地要素保障。张亚平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挖潜盘活农村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持续推进农业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继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不断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