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年味儿

   □ 尚飞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走在一起,总觉得现在的生活泥土气息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年味儿”没了。什么是“年味儿”呢?好像与“乡愁”与童趣有关系。我们这代人虽然生活并不富裕,甚至都有过挨饿的经历,但每当说起小时候,一件件有趣的事情总是历历在目,一下子就热血沸腾了。有讲不完的话题,回忆不尽的往事;更有开怀大笑、沉默不语、热泪盈眶……
  我能记得的过年,首先是能吃好的、穿新衣。像父亲这样大男子主义十足的人,也会下厨房炖肉、炸丸子、蒸八碗。母亲则要领着姐姐们剁酸菜、蒸油糕和黄馍馍……更早的时候,母亲还要上街购买些过年必需的物品,比如一些糖果、花生瓜子和做新衣服的布料,还有一挂挂鞭炮、一沓沓窗户纸等。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大人拉着小孩子,小孩子拽着大人,在花花绿绿的大街小巷里穿行。跟着大人去虽然要扛东西,但却可以吃到平日里见不到的小食品。小伙伴们能玩的样式很多:兜里面装着摔炮、鞭炮,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走两步一摔,正常走路的人往往会一惊,娃娃们会心一笑,得意忘形、神气十足。大人们也有大人们的乐趣,边干活边聊天,家长里短的,嘻嘻哈哈、表情丰富、不亦乐乎。
  在陕北,除夕一定是要熬夜守岁的,开始孩子们玩得还忘乎所以,到了后半夜就撑不住了,一个个横七竖八倒在炕上。等第二天醒来,大人们已把饺子包好了。新年第一天,总是以饺子拉开序幕。陕北人认为饺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吃食,因此就有了“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的说法。记得有一年吃饺子,我五弟竟然吃了七十多个,实在撑得不行,就在院子里不停地走。其实现在的各种吃食比过去好多了,可总觉得再不会有那样的蒜泥醋汁,更不会有可口的羊肉黄萝卜饺子了。
  正月里闹秧歌也是陕北的一绝。正月十五这一天,各单位、学校、乡镇的秧歌就该上街了。到处都是锣鼓喧天、张灯结彩,红灯笼、红腰鼓、红绸子把小城装点得十分漂亮。我在榆林上高中的时候是文艺班,每次学校出秧歌时,我的任务是拍大镲或者小镲。大家最喜欢看的是女同学扭秧歌的样子,用婀娜多姿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后来才懂得,陕北秧歌的绝妙之处,就在一个“扭”字上,尤其是二人场子。绥德有一个叫“六六旦”的艺人,虽为男儿身,却把二人场子的“闪腰”“碎步”跳得让人心魂荡漾。我们小时候的秧歌难免有时代的烙印,会在秧歌队伍里出现李玉和、李铁梅、杨子荣、郭建光等样板戏人物的形象,但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影响民间艺术的精彩,他们也是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由此我想,无论你做什么,发乎于心就好,假的、伪的再怎么精心打造也只会是空中楼阁、水上浮萍。所谓的“年味儿”,大概是那时候朴素无华、简单真实的生活决定的吧!
  2021年2月10日于西安—新乡高铁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