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把好“技术关”助推陕西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 实习记者 孙高菊
  全球每七个苹果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全国每四个苹果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陕西享有苹果种植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批量化生产的背后,价优的前提是质量的提升。目前,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苹果产业面临大而不强,绿色、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促进陕西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还要把好苹果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关”。
  12月23日,省政协召开“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多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纷纷就苹果生产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建言献策。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育苗是苹果生产中的第一环节,培育出健康适龄的壮苗是苹果生产丰产丰收的基础。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说,目前,现行的杂交育种技术效率不高,生产中缺少抗干旱、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主栽新品种和矮化、耐寒旱、耐贫瘠的新砧木。
  霍学喜建议,我省应重视与国家苹果体系及“全国苹果育种协作组”深度合作,汇聚体系内外科教资源,搭建开放式产学研协作育种工作机制,重视分子育种技术和高效率苹果育种基因芯片开发,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及育种技术创新、砧木创新技术研发,突破育种技术瓶颈,支撑苹果矮化集约高效栽培技术熟化。
  霍学喜的建议与省政协常委、咸阳市副市长程建国的观点不谋而合。“要加强技术力量,发展苗木产业,打造果树苗木强省品牌。”程建国认为,可以通过组织技术力量,根据我省苹果产区自然条件编制全省苹果全产业布局规划,淘汰生态条件不适宜种植区,在水肥条件较好的低海拔地区调整发展早中熟、加工专用品种,提高种植效益;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研究确定适宜发展的品种、树形和栽培模式,实施生态种植。
  苹果生长过程中,气象灾害是影响苹果丰产和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通过调研,省农业农村厅发现,随着我省苹果种植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今年3月至4月,全省果区连续遭遇4次花期冻害,各地防灾能力不一致、建设不同步、物资储备不足、缺乏沟通协同等问题暴露明显。省农业农村厅建议,要研究推广防灾减灾有效技术和装备,缩小地区之间能力水平差距。
  “要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的农资生产企业,根据陕西果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研发生产符合有关规定的农药、肥料、可降解果袋等专用农资,优化农资供应结构。”程建国建议。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陕西虽是苹果大省,但果业农技人才还有较大缺口。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府秘书长王小平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苹果生产者的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45岁以上占74.5%,苹果种植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县乡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年龄断层、知识老化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针对新型果业人才缺乏难题,王小平认为,应加大对从业人员果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健全本土专家和职业果农培育机制,加强苹果种植技术的创新应用,发展一批新型苹果产业经营主体。同时,还应落实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政策,配足县镇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确保苹果产业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建议,要对技术推广基本工作提供经费保证,解决市、县果业技术推广部门“无钱打仗”问题;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对全省基层果业技术干部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田间技能培训,解决人才“断档”问题。产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的技术主导作用,构建省、市、县技术推广网络,保证在重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上的先进性和统一性。
  省供销合作社建议,面对果农技术难题,综合服务中心可开展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服务站长培训、技术大讲堂,组织“金剪刀”苹果修剪大赛等活动,交流种植经验,通过网络平台直播、视频会议、短视频等平台形式,定向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省民革建议,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土壤改良、采后选果分拣、储藏运输等方面加强探索研究,通过科技研发延链、补链、强链,实现提质增效,促进转型升级。
  从育苗到生产管护,攻克苹果产业全产业链技术难关是省科技厅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省科技厅从2018年开始组织编写陕西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并于今年全面启动实施,确保为陕西苹果实现千亿元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