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瑜
学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一本常在我手边,常读常新的书籍。近日又将之翻开,循着人类文明的基因,探寻审美流变的经络。
阅读美,就是阅读历史
从远古图腾到明清文艺,沿着美的踪迹,我读到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青铜饕餮的神秘狞厉镌刻着氏族贵族统治的规范;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则建构了中华民族的实践理性;行文至楚汉,屈原的《九歌》吟诵出中国文学抒情的浪漫主义;到了魏晋,美学迎来了“人的觉醒”,即重视人的体验和人格的追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盛唐之音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乐章,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定义自己为“诗的国度”;经历了诗歌的黄金时代,山水画在宋元达到高峰,形成了“气韵生动”的中国境界;美的历程行进至明清,从身居高位的精英阶层下至市民百姓,涌现出市民文学的浪漫巨著《红楼梦》。
纵观历史,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宋诗词展示了心境、意绪,明清小说戏曲则描绘了世俗人情。
阅读历史,就是面向未来
对于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不免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新世纪的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
马克思曾经对这个问题作过精要的回答:“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着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时代魂灵的心理学。因此,阅读历史,就是面向未来。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美的历程》是人类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乘着李泽厚先生巡礼美的列车,似乎解开了我对当今社会发展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诸多困惑。
去阅读美吧,让我们朝着美好的人类生活图景而前进。一切过往,皆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