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维佳
在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定军山下,相比网红打卡地勉县武侯祠、武侯墓和诸葛古镇,方家坝就如同陕南无数个自然村落一样,名不见经传。要不是从这里走出了一位现代中国画坛上对长安画派的形成、发展与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方济众,也许,这个小村庄将永远不会与艺术结缘,也不会吸引众人的脚步。
已亥年秋月的一天,秋雨蒙蒙、瓜果飘香,我怀着敬仰的心情从汉中市城区沿G108国道一路向西,经武侯镇不远处秦岭巴山交会处古阳平关,也是当年三国名将马超镇守和安葬之地,从金牛古道走进古陈仓道,沿G345国道顺白马河溯流而上就是咸河,再走约两公里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方济众故居所在地方家坝。只见这个幽静的小山村被秦岭余脉群山环抱,一条咸河穿村而过,缓缓流淌,这里依山傍水、梯田层层、阡陌蜿蜓、竹林垂柳、小桥木屋、白鹭野鸭、安静秀美,好一派诗意田园,难怪能孕育出彪炳中国画坛的艺术大师!
在蒿草依依、杨柳婆娑的青苔滚水桥对面,远远望去是一排中国传统的黄墙乌顶合院式建筑,由长安画派代表人物、著名国画大师赵振川先生题写的“方济众故居”牌匾赫然映入眼帘,沿咸河堤坡缓行,伫立在整修一新的故居前的广场上,我凝视着方济众先生半身铜像:先生双手抱怀,神情慈祥,平视远方,他善良而宽厚、内敛而沉稳、乐观而善思的容貌,让人肃然起敬……与先生铜像不远处相对的照壁上,绘制着先生的代表性画作:夕阳暮归,小桥流水,一群劳作的人扛着锄头、牵着水牛的身影倒映水中……让人有种“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隔世静美之感。
1923年6月11日,方济众先生就出生在方家坝这个耕农之家。虽是翻修重建,却是保留了原有的陕南传统民居风格,重现了方家坝乡民血液里的记忆。故居广场右侧是由当代国画大师崔振宽先生题匾的“方济众美术馆”,展出了方老从书法到绘画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以及当代长安画派一批有代表性画家的书画作品。站在先生的书画作品前,静静地欣赏,就会发现,他的山水画并无重岩叠嶂崇山峻岭的恢宏感,也无曲径回涧幽林茂密的深邃感,他的作品始终以丘陵浅山的秦巴村社、关陕农家、滩头小景、台塬疏草、山崖石畔、呦呦鹿鸣为题材,却在朴实、平淡与宁静中演化着一个人民艺术家净化了的灵魂和诗意田园的境界,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故居的中央是一个中式四合院式建筑,保留了故居老宅中的石条滴沿、木格门窗,修旧如旧的院门前“归向吾庐情未已,等含春雨鸟花飞”是当年方老亲笔所题的,苍劲而闲逸的笔法寄托了他对家乡故里的眷恋。故居上房由正中的堂屋和侧卧组成,右边是灶房,左侧为厢房,堂屋中厅悬挂着方氏三门十世育文公支下世系谱,屋内简单陈列着方家当年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农具,陈列简朴却端庄肃静。站在厅堂里,睹物思人,听工作人员讲,方济众三岁而孤,随叔伯入村小读书,受几位堂兄影响,自幼沿袭家风,对诗文书画颇感兴趣,后在勉县后台高小师从石鲁哥哥的学生、校长齐向安,正式开始系统学画。不久抗战爆发、民族危亡,他辗转求学施教,虽历经艰辛却初心不改,传移模写、博古摹今,以画铭志。1946年,背负着乡亲寄托和求艺的渴望,20出头的方济众翻过崇山峻岭、古道雄关,第一次走出秦岭来到西安,拜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赵望云先生为师,从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站在院中,环顾四周,古朴的石阶、厚重的门栏、玲珑的垂拱、多姿的雕刻、简朴的庭厨,无不散发着旧主画笔生春、文思泉涌的艺术气息。回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安画派的出现的确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黄胄等为代表的一批陕西画家,创出了一场以群体和流派方式,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以作品的强劲时代感和生命力,昭示着明清以来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终结和新中国平民画家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大胆实践,开创了足以影响20世纪中国画坛的长安画派。方济众作为主要开创者、继承者、开拓者,故乡的清风明月、秦巴的山水滋养、陕南的风土人情、生活的艰苦磨砺,无不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天人合一的笔墨语言,他以富有田园诗意的清新画风变革了传统山水画模式和格局,践行着艺术来源自然,却是人格化了的第二自然。他提倡以美为诱导,通过美术作品使人的品德意识和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和质变,由此奠定了方济众在中国画坛和长安画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革”中方济众被下放秦岭南麓洋县白石分社劳动改造长达八年之久,虽生活艰辛却乐观豁达、笔耕不辍,不仅完成了对自己与社会、艺术与生活、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也为日后重出长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顾方济众故居,古朴、清新、自然之风扑面而来,让人处处感受到主人“汉水巴山乃旧乡,笔砚生涯忘愁肠,最是江村堪眺处,稻谷丛里鱼米乡”的思乡情怀。我不禁在想,如果说方老第一次翻过秦岭走向长安是生活所迫、命运使然的话,那“文革”后他第二次翻过秦岭走向长安主持美协工作、创办陕西画院、重振长安画派一定是他八年蛰伏与面壁后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应当说方济众生命最后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年,他面对长安画派的物是人非、百废待兴,大胆提出必须与长安画派、与生活、与当代流行画派拉开距离,虽一度被人们误解,但他坚定地走求新、求变、求不同的创新之路。他推陈出新、兼收并蓄、培育新人,崔振宽、王子武、赵振川、苗重安、罗平安等一批年轻画家在他的力荐下成为长安画派新生代和生力军。他巧妙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品更多表现为赞美自然、赞美生活、赞美时代。在笔墨技巧上,他主张书法用笔、笔触厚重、中西融合、发散个性,为长安画派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立下了不朽功勋。1987年7月18日,64岁的方济众先生因病去世。为缅怀方家坝走出的人民艺术家,2018年3月,勉县政府斥资重修了方济众故居,并免费对外开放。2020年6月,汉中市政协在此举办方济众先生诞辰97周年纪念活动,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政协书画院,助推汉中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告别方济众故居时,听说镇上正打算结合脱贫攻坚将方家坝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美术村、画家村。环顾四周,青山绿水间,不远处已架起天堑变通途的十天高速咸河特大桥,似乎带给了这宁静的方家坝一些现代气息,也许这里很快就会热闹起来。但直到今天,真正让人们怀念和留恋的,也许仍是方济众先生笔下方家坝的芦荡秋风、岩畔山溪、渔歌唱晚、牧童笛声,正如方老在他的自传诗《习字有感》中写的:“家乡的一山一水给予了我独步当代之个性特征,而生活中一花一石的积淀带给我笔底乍现的灵感,这自然的馈赠凝结为我的诗与画,宛若行云流水,生生不息,有着恒久不倒的精神!”
此时,天空中几只白鹭飞过、如缕的阳光照在这个安宁、温馨、平静、典雅的小村庄,我不禁在想,究竟是方济众给方家坝带来了艺术灵气被人缅怀,还是方家坝因方济众从这里走向中国画坛被人向往,究竟两者谁成就了谁?或许明月青山可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