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本书送给你们。”8月13日,记者再次拜访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时,他热情地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了我们。这位年近80岁高龄的老领导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被誉为“实学公仆”的田源,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响应国家号召到青海参加工作,前半生都献给了青海这片热土。回到陕西后,他依然奔波忙碌,坚持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 田源/口述 罗亚秀/整理 把青春献给了格尔木 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就到青海参加工作,在格尔木前后有19年时间,可以说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
初到格尔木的时候,这里的条件很差。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是西藏的物资转运基地,当时省上和海西自治州对格尔木定位,就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小县。后来海西自治州提出要建格尔木市,但因基础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口不足等因素,中央没有批复。直到1980年6月,中央才批准格尔木县改市,设县级格尔木市。
格尔木市成立后,在首届党代会上,我被选为市委副书记。主要分管宣传、文教、政策研究和市委办公室的部分工作。之后,我又担任过格尔木市常务副市长、市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兼格尔木市委书记。
在格尔木工作期间,我提出了在内地招聘人才的建议,三批加起来大概招聘了上百人,对提高格尔木市教育质量、稳定干部队伍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我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审定了格尔木市的城市建设规划,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当时有一个突出的指导思想,就是盐湖开发,这一思路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
1987年初,我调任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三年后调任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之后又升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1年当选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虽然岗位在变化,但促进城市发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心却从未变过。
我曾在日记里写过,做了领导以后,官怎么当?无非是“三途”。一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给自己和亲戚朋友办点事。二是做个闲官,少表态、事少管,平平安安往下混。三是既然有了条件,就应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对我来说,要干就好好干,当官就要对地区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深入一线指导救灾工作 我曾参与过海拔4500米左右的唐古拉山地区的救灾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的是很艰难,也正是那一年的抗雪救灾,使我染上了久治不愈的紫外线过敏症。
1985年10月18日早上8点左右,我接到了时任唐古拉山乡党委副书记盖春生打来的告急电话,说唐古拉山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草原已被半米左右的积雪覆盖,牛羊吃不上草,处于转场途中的牧民没有干牛粪取暖和烧茶煮肉,饥寒交迫,急需援助。放下电话,我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工作。
第一阶段是向灾区空投食品、饲料、眼镜、围巾等物资,解决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进而空投木柴,解决群众的烧茶煮肉和取暖问题。群众收到空投物资后,非常高兴。听飞机驾驶员讲,他们看到有的老乡手捧哈达,跪在雪地上向他们表示感谢。
过了一个半月以后,吃不上草的羊一旦卧下就再也起不来了,这样下去,羊活不了多久。怎么办?不保护生产母羊和二等羊(牧民将上一年的羊羔称作二等羊),灾后恢复起来将会很困难。所以当时我们研究了第二阶段的救援方案,就是把一些羔羊运送到昆仑山下的草场。
当时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山下的草场正好空着,且雪很少。二是当时青藏公路上从西藏返回格尔木的卡车大多数是放空车。我们就说服这些司机,帮助群众把羊拉到昆仑山下的草场,同意帮忙的司机可以优惠价买一只肉羊。那些司机都很热情,没有拒绝,多数人也没有要优惠。
此外,我们还动员到部队的一些大马力推土机,在草原上推雪开路,让群众把羊群赶到公路边上,再转运到草场。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再赶着羊群返回原来的草场。另外,青藏兵站部也派出了108位干部战士组成抢险突击队,帮助地方救灾,被灾区群众称赞为唐古拉山上的一百单八将。
由于保全了这些羊,三年过后,唐古拉山的牲畜就恢复到了灾前水平。
推动陕西政协理论研究 200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我调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分管社会法制委员会工作。此前,我在青海省政协工作过一年,对政协工作有一些体会,也清楚政协的独特优势。我们去调研时,就发现政协跟群众的距离很近,能听到很多群众的心里话,他们也敢对我们讲真话。
在省政协工作期间,我有两件事对政协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是召开了陕西省政协首届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研讨会,对专委会在政协的地位、职能和作用等进行研究。当时也是经过调研交流的,有一些思考,应该说还有一点新意。二是我参与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二次政协工作会议筹备工作,带队就加强新时期政协工作进行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新时期政协工作》的调研报告,对省委决策提供了借鉴。
致力于关中城市发展 2006年我退休后,还想继续发挥余热,为陕西发展贡献力量。后经省委研究,决定任命我为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分管战略组、法制组、社会组、环保组、文化组五个专家组的工作。
决咨委的工作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涉及面很广,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各方面。我经常带领咨询委员、专家学者开展调研,走遍了我省关中、陕南、陕北的大部分县市。
“大关中发论展坛”从第一届到十三届,我主持了13年。首届“大关中发展论坛”是由省决策咨询委、省政府研究室、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成效显著。当时,陕甘两省有关政府领导、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另外,论坛提出的“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辐射大西北”,后来成为中央制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主题词。
在决咨委九年里,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感觉很充实,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我对一些课题的研究,其中部分意见对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中,包括“关中率先发展,必须两轮驱动”“要重视重点镇建设”等建议,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