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乡村“造血”记
——省政协委员徐浩的扶贫故事
  □ 记者 满淑涵
  安康市旬阳县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受地理条件限制,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祖祖辈辈靠山依水,生活过得十分困窘。
  如何摆脱贫穷面貌,在脱贫攻坚中找到增收致富之路?“用市场活水为脱贫造血,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才能铺就群众致富路。”17岁走出大山寻梦,在商海中打拼磨砺二十余载,谈起参与精准扶贫的点点滴滴,省政协委员、陕西中弘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浩心头别有一番感触。
  多年热心公益事业、帮扶弱势群体的经历,让徐浩对脱贫攻坚有了更多“沾着泥土”的解读,一场带着家乡父老追梦圆梦的“造血”实践在旬阳山川河道生动展开。
  2011年,徐浩在省慈善协会设立1000万元慈善基金,专项用于精准扶贫工作。他带着公司团队资助贫困学生,为学校重建校舍、更新教学设施,参与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徐浩说,这只是迈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持续增强造血功能,还需要培育发展扎得牢、扎得深,能取得长远效益的产业,“我希望以市场化思维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对于家乡的自然山水和淳朴生活,徐浩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在心里算起一把账。“能挣钱的行当有很多,但咱不能一窝蜂地上项目,现在村子里留守的妇女、老人比较多,让他们容易上手能见效益才是当务之急。”
  2016年,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结对帮扶旬阳县赵湾镇华山村,担任联合会企业界别秘书长的徐浩根据当地环境和土壤条件,结合村民世代习惯的生产方式,提出了发展原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路。
  满怀信心和干劲,旬阳县政协和徐浩公司团队给华山村送来了土豆种子和仔猪,但分发现场的场景却让他心中掠过一丝凉意:土豆种子少有人要,仔猪被村民领走转手就倒卖了;面对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副产品的承诺,村民们却质疑连连……
  “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才有说服力。”痛定思痛,徐浩想明白了,与其苦口婆心,不如埋头实干。
  随后,他和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的委员精准对接受助农户,请来陕西师范大学相关机构鉴定土壤环境,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技专家上门作业务指导,协同驻村干部严控化肥农药进村,全流程打造原生态农业生产体系。
  一年、两年、三年……如今,华山村原生态蔬菜种植面积有序扩大,南瓜、红薯等时令蔬菜轮季上市,优质黑猪肉经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检疫出售,各类农副产品经农业职业经理人专门对接,一摞摞订单进村、一箱箱货品出镇,特色农业产业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有了奔头。
  看着乡亲们住进新居、生活增色,徐浩心头暖洋洋的。更令他欣慰的,是村民们过去“等靠要”的心态没有了,换来的是铆足劲想着过好自家的日子。
  “产业兴则百业兴。”徐浩说,随着村里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当下,还需要提前谋划产业振兴,创新升级营销方式,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不反弹、致富奔小康。
  为了激活帮扶村持续发展动能,徐浩正借鉴新零售供应链模式,做下一步产业发展规划,在市场采选、物流场站、交通运输、仓储保鲜等环节加力,希望通过降低农副产品产后损耗率,打通从产地到市场再到餐桌的供应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激发产业竞争力。“未来我们还要用好金融政策,借助金融工具,增强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
  “移动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的消费行为和习惯,新零售时代已经到来。”徐浩认为,当前“互联网+物联网+电商”等多业态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注定会给特色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将有越来越多来自贫困村的农副产品渴望搭上“互联网+”营销快车。“但未来线上线下如何规范融合发展,还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贫困户挣钱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