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张涵博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其中西安区域面积71.61平方公里,分为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四个功能区。截至4月30日,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累计新增市场主体48647家,注册资本5977.91亿元,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576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推动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法律服务体系?6月30日至7月2日,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带领由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部分委员、专家和省高院、省司法厅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的调研组,就“自贸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月度协商议题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开展调研。
“2018年,西安市司法局建立了陕西省自贸区法律公共服务中心,同时也引进了调解中心。”7月1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西安调解中心,该中心办公室主任何玉辉介绍说,调解中心主要为企业提供全程的商事调解配套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西安调解室共受理商事纠纷调解案件178件。”
据介绍,“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在全球有百余个分支机构,西安调解中心业务量在整个中心处于中上水平。“作为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机制,诉前调解在我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何玉辉坦陈其中突出的短板,“涉外法律人才短缺问题越来越凸显,涉外律师人才呈现小、散、弱的特点。”
涉外法律人才缺乏问题引发调研组成员共鸣。有调研组成员认为,涉外法律人才在数量质量上存在较大缺口,这虽然和涉外法学教育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安现在还没有更多的涉外法律业务,因此很难留住相关的人才。
为服务保障自贸区发展,2018年,我国西北地区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机构——西安知识产权法庭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设立。带着问题和关注,调研组来到西安知识产权法庭。
“目前知识产权法庭除了审理知识产权案件,还负责审理西安中院涉外商事案件。”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安知识产权法庭庭长段红军向调研组介绍道。为何选择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挂牌?面对提问,段红军说,这正是出于向自贸区企业提供近距离法律支持的考虑。
这样近距离的法律服务保障举措,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也得到落地。目前空港新城功能区已构建了包括“引入航空自贸仲裁机构、建立临空自贸法庭、建立无人律所、开展临空经济法律专题研究”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临空+自贸”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临空自贸法庭”和“无人律所”这两个新名词引起调研组成员的关注。“临空自贸法庭经省高院正式批复,将在咸阳市渭城区底张法庭正式挂牌。”空港新城工作人员告诉大家,无人律所就是类似ATM机那样的小亭子,用户在里面通过操作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以视频等形式就可以实现在线快速咨询。
随着陕西深化改革开放,如何加快构建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这是调研组成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调研组进一步了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关情况。
作为新中国首家商事仲裁机构、国际主要商事仲裁机构之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会(简称贸仲)与国际上近80家商协会组织以及仲裁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仲裁员名册》中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1441名仲裁员。
“仲裁是国际商事领域通用的争议解决方式,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西北地区企业由于缺乏对商事仲裁以及仲裁机构的了解,不能为自己争取到有力的争议解决方式。”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秘书长助理蒋红梅介绍说。
她建议,进一步加大仲裁宣传力度,让商事主体了解、熟悉、选择仲裁服务,同时通过自上而下的机制建设,将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法律中介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资源有效整合,提升自贸区国际商事法律整体服务水平。
三天的调研,调研组一行结合所见所闻,带着思考聚焦关注题,力求为开好专题月度协商座谈会夯实建言之基。
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指出,要不断完善自贸区司法、仲裁、调解和律所等机构建设,优化自贸区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培养引进高层次涉外法律人才,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助力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