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荣何欣润
“真不容易,水能处理得这么清澈!”“别看这个小鸢尾,可是发挥了大作用。”……7月7日,在延安市宝塔区延河阳柳桥至朱家沟段湿地修复项目地,看着眼前经过处理后排入延河清澈见底的水,委员们由衷赞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7月6日至7日,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带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围绕“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议题在延安开展专题调研,首站来到宝塔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地实地了解工作情况。
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见成效
站在延安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眼望延河,河床青草郁郁,河水清澈见底。这片建设长度约6.66公里、总宽度约32米的人工湿地生态区,主要功能是深度净化处理延安市污水厂排放的尾水,日处理规模为3.5万吨。
据该项目负责人宋帅介绍,延安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出后,统一流进这片人工湿地生态区,经过系统处理达到中水标准后,再经过鸢尾的过滤、渗透、净化,由管道流入延河河道。
“如果不是到现场了解,根本想不到这是经过处理的尾水。”看着从鸢尾地里流出的清水,省政协委员侯建忠认为,要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全面提升河流水质,就要切实强化监督力度,杜绝各类乱排乱放现象,始终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
近年来,宝塔区通过实施山体林草植被修复和林草改良,采取生物及工程措施治理河道,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67平方公里,年拦沙33.39吨,年拦泥蓄水158.41万方,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实现大范围减少,进一步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流域治理保护要形成“一盘棋”
在距延川县污水处理厂7公里处的清涧河王家河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点位,记者了解到,该监测点位距离清涧河入黄口约40公里,下游流经延水关、杨家圪坮和乾坤湾三镇13个村,最后沿着水关镇苏亚河村汇入黄河。
“这个监测点由环境部委托第三方公司按月提取水样进行检测,并通报检测数据。”延川县政法委书记张修谦说,近三个月,王家河国控断面监测水质持续改善,监测水质分别为Ⅳ类、Ⅴ类、Ⅳ类。
随着延川规模扩大,规划面积已由过去的12.87平方公里扩大至40.1平方公里,清涧河王家河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点距离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城区过近,加之又处在马家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内,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综合分析,已不再适合作为清涧河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点。为客观、真实反映清涧河入黄水质情况,目前延川县已通过省、市部门,多次向国家生态环境部提交点位变更申请,拟将清涧河王家河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点调整至距黄河入口12公里的延水关镇杨家畔村。
“平时如何优化水质监测机制?”有委员提问。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宇杰介绍说,采取监测人员对调跨区采样、交叉监测、突击监测等方式,加密监测频次,实行国考断面一月4次监测,市考断面一月2次监测,及时发布数据,督促县区落实治理措施。
“从支流到干流,科学治理好每一条流域才能切实保护治理好黄河。”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建议,黄河流域治理应不断创新保护理念,科学运用技术手段,精准治理,避免“一刀切”。要在发展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调研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方兰建议,应对辖区内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整体分析评估,形成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与上下游沟通衔接,做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形成流域治理保护“一盘棋”,实现河流断面稳定达标。
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
近年来,延安市全力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先行示范区,坚持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实施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让山变绿、泥变少。截至2019年底,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5.9%,入黄河泥沙由原来的每年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4%。
延安市副市长孙矿玲介绍说,延安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站)163座、污水收集处理管网979公里,日处理规模为22.6万吨。6个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全市主要河流水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成文表示,要严治排污,创新生态环保诚信机制,对非法排污者严厉打击并实行“黑名单”制度,加快黄河陕西境内干支流域还林还草还湿和生态功能修复提升。
省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厅杨凌督察局局长冯永强建议,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力度,从生态恢复角度加强河流治理,采取生物处理技术,确保水生态自然修复。
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指出,要以水而定、量力而行,继续做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沿黄河各地区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延长石油产业链,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让黄河真正造福人民。